启示: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: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,都不能描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。
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,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,所以,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: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。
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,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,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,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。
扩展资料:
有一段时期我正在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,想要解释存在我心中已久的疑问。疑问是这样的:刚刚从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,总是把第一个碰到的生物认作是自己的母亲,并且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她。
但是水鸭子就不同了,凡是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,总是极其羞怯,难以接近,每次一出壳,就赶紧逃开,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。
行为生物学派最先强调研究行为的适应意义。K.Z.洛伦兹和N.廷伯根根据在自然环境下的观察和实验,探讨了多种行为的生物学功能。廷伯根在20世纪50~60年代曾系统地研究了海鸥的行为,比较了相近物种间的不同行为模式,试图重建行为的进化路线。
行为和其他一切性状一样,也是适者得以保留下来。但研究行为进化较研究形态进化困难得多,因为对于古化石我们难以推测其行为。而且行为中包含大量习得成分,这个文化传递部分更难追索。
纵观一切动物,可以发现有的动物本能行为较突出,例如许多昆虫。它们的寿限短,不存在多少学习时间。但它们生下来便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独立生存,赖以存活的基本行为模式借遗传方式传给后代。而另一个极端则有哺乳类这样善于学习的动物。它们的寿限长,有较长期的育幼阶段,子代跟随亲代学习种种生存技能,文化传递起很重要的作用。它们由亲代遗传下来的是很高的学习能力。自然,大多数动物是介乎两者之间。这可以说是两种进化策略,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r和K两种生态策略。
在行为进化方面,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多。仪式化是一个研究得较为清楚的进化过程。许多行为本具有其他生物功能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的形式发生改变并转而具有通讯功能。在这个过程中,原有的动作可能有所缩减,但变得更为定型和夸张,成为一种“仪式”,故这过程称仪式化过程。例如鸟类素有梳理羽毛的动作,这有利于其飞行或游水。雁形目的许多鸟类的雄体,在求偶表演时将喙尖伸向翅膀,这可能便是来自梳理动作。而且这在不同物种中演化出不同的变式;翅鼻麻鸭用力叩击羽干部分;绿头鸭将翅举起,露出下方一处颜色鲜艳的斑,并用喙梳理该处的羽毛;巡凫用喙尖在翅膀的蓝色前沿轻轻梳理;鸳鸯则用喙指向翅上一条大而鲜艳的羽毛——镜羽。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奥斯号的签约作者“娅星”
本文概览:启示: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: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,都不能描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。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,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,所以,...
文章不错《研究动物行为有什么意义呢?》内容很有帮助